不思量,自难忘 -- 追忆恩师 - 王格睿

2022-07-20
4分钟阅读时长
Featured Image

炎炎七月,此时的玉泉经济学院楼前,几株梧桐想必依然树影摇曳、宁静美好。然而,我那仁厚坦荡、浩然如海、温润如玉的恩师,却在梦中仙逝了。

多想再次坐您身边,聆听您的教诲,沐浴您的智慧与慈爱。我却再也不能了。悲恸难遏,泪洒满襟,头昏目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长歌又起,想来您确已通达至善。

今日,我特地尝了西瓜,清甜爽口;品了冰可乐,凉滋滋的,气泡在舌尖跳跃。这分明是盛夏的味道。

淳映说,这两样是周老师饱经病痛折磨,弥留之际渴望品尝的。何人酷爱盛夏中的一缕清凉?这不像一位沧桑老人,倒像极了一位潇洒的青年。

难道不是吗?在哈佛广场、曼哈顿公园大道、车水马龙的旺角,周老师带领着年轻人徜徉、探索;品评历史人物、分析世界局势,周老师气宇轩昂。他宛如松柏,四季常青。

生当作人杰,周老师曾说,“何为英雄?英雄要‘英’”与‘雄’兼备。”“英气”是理性,而“雄气”是激情,理性主宰激情,方可成就大事。为阐明此论,周老师常引刘邦、项羽之故事。不知他为何常教导我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大概看我多易感情用事,思考不够深入。

如今恩师与世长辞,我才幡然醒悟,就在这文质彬彬的躯体里,住着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周老师在中国头部高校提出“儒商”概念,乃前无古人之创举。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汇聚企业界胸怀公益之能士、培养在校本科生秉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之精神,博采众长、慎思笃行、探索世界,回馈社会。从渊源流长之中华文明传统中汲取智慧,体察面向现代与全球的问题。

去年十二月,曾与周老师通话,不想竟成永别。

仔细回忆,周老师说话声音似比往常虚弱,偶有断续。我问起他身体,他却只说挺好的,让我放心。向周老师汇报我博士即将毕业,要搬离纽约,前往斯坦福工作。周老师一如既往,如数家珍地告诉我文化中国在加州湾区的校友,鼓励我多多联系。由于我的工作不是教职,周老师询问我后续的打算,我说还会继续朝教职方向努力。他嘱咐我要努力研究、发表,几次提到可以向几位文中的学姐请教,考虑回浙大教书。我一并答应着,却未曾细想周老师(当时可能已经确诊)语中深意。那时的我,心里企盼的还是周老师带着学弟学妹夏天再来访美。问及中、美之间的态势,他告诉我“国际局势的磕磕碰碰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不必过于担忧。”

二零一七年到二零一九年的三个盛夏,周老师都带着文化班的学弟学妹访美考察。我有幸参与了部分行程。听基辛格讲述中美格局之变,MIT校长畅谈教育与创新,固然受益匪浅。

但于我而言,晚上在文中学人下榻的酒店与大家交流心得,末了,还能与周老师聊聊天,才是倍感喜悦的时光。周老师与校友促膝而谈,兴致一向很高。不止一次叮咛我们,“在文化班,你们收获了众多智者的点播和启发,你们对社会,对世界是有使命的啦!”

访美行程结束,每次看到周老师眼睛泛起血丝,我忙给老师递水,一面要起身道别,却又一面还想继续聆听他分享人生智慧,迟迟不愿离开。想来我给周老师平添多少劳累,这半年周老师饱受病痛煎熬,便愧疚难抑,心如刀绞!

今年六月份开始,似有心灵感应,常常夜不能寐,心里总是不住地念着周老师,周老师。我开始莫名其妙地忧心忡忡。六月十七日,我在微信上向灵燕姐询问,才知周老师已住院多时,尚在恢复。灵燕姐提到周老师的女儿月底返杭,我心中一惊,可又没有更多信息了。

两周前收到老师病重的消息,匆忙录好音频。此后每日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两周以来日日祈祷,希冀着周老师能平安渡过此劫。然而奇迹没有发生,昨日噩耗传来,泪如泉涌。

周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晚年创立文化中国,鞠躬尽瘁。孔孟之仁德济世,黄老之自然无为,汇集一身,形神兼备。十六年来,对我们悉心栽培,自是寄予厚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贤之音,千古回响,绵延于心,顺遂之时警醒,困顿之时砥砺。文中学子必将携手笃行,请您放心!

周老师,等我下次回杭,再去玉泉那树影摇曳的地方与您聊聊天,好吗?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周生春教授

文化中国第三期

王格睿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