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周生春老师 - 赵锐

2022-07-21
3分钟阅读时长

2022年7月20日,敬爱的周生春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学生。

您呕心沥血创立建设的文化中国人才计划从此失去了最为重要的精神导师,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比悲恸的一天。

自2018年8月一别,我没有再与周老师见过面。没有能和周老师在求是园再次相聚将是我今后永远的遗憾。我真的很想告诉您,您分享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是激励我完成博士学业的重要精神支柱。从入学时化解学历上的困难与到答辩时回应导师的挑战,其难度无一不超越我当时所处的困境。而您依然云淡风轻,秉持自身信念,一一攻克难关。毫不夸张地说,您就是我人生的航标。

回想过去的时光,我感恩周老师创立文化中国人才计划并接纳我成为首期学员,他以极大之魄力与极强之能力让这一高瞻远瞩,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计划落地实施。通过在文中两年的学习、实践、拓展、旅行,既让我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精髓,又开阔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在周老师的身上,我真切体会到一位国士的心忧天下,一位学者的知行合一,和一位师长的润物无声。十数年如一日,亲力亲为带领文化中国蓬勃发展至今,我很难想象,如果不是他对继往开来信念的无限笃定,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情,还有什么可以支持他走到今天。

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绝不止在知识的增长。他重视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建立与领导者的个人联系,宣传展示学生的优良精神面貌与文化素质,为文化中国计划建立国际影响力,争取教育与发展资源起到核心作用。在这一点上,周老师的眼光之长远,让作为学生的我不仅直接受益于丰富的培养活动,更是让我建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

周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不止于毕业这一节点,他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他惦记各届校友发展,通过年会,访学等多种形式,让在校生与毕业校友建立联系,推动校友会的建立,创立文化班定向研究生项目,促成毕业校友的反哺机制,为文化中国人才计划长远发展奠基。

我依然记得2012年的冬天,我们刚刚毕业一两年的学生聚在芝加哥和周老师通电话。那种感觉好比又回到了求是园,是周老师让我们凝聚在了一起。周老师曾说,希望能有人接他的班,这样他就有更多时间做一些学术上的探索,回归他感兴趣的历史研究当中。很遗憾,这个愿望现在无法实现了,但是文化中国的火种依然在,文化中国学人依然在各自的岗位耕耘,继承周老师的遗志,薪火相传。从今往后的路,学生要自己走了,您在天堂好好休息,我们将努力向前。


文化中国第一期学员

赵锐

2022年7月21日